森.林木

经验框架认知学习法

美诺悖论的启示

关于人类认知的可实现性, 在古希腊的哲学对话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:

美诺问苏格拉底:“你是不是在寻找人生的意义?”
苏格拉底说:“对,我是在找寻人生的意义”。
美诺又问:“你现在是否已经找到了人生意义?”
苏格拉底说:“我还没有找到人生的意义,我正在找寻人生的意义过程当中,我希望找到人生的意义。”
美诺说:“你既然还没有找到人生的意义,只是在寻找的过程中,那么你如何才能找到人生的意义?假如有一天你找到了人生的意义,你如何知道这正是你要寻找的意义;如果你不知道人生的意义,恰恰在你刚刚寻找到人生的意义时你怎么知道这就是人生的意义?也就是说,苏格拉底,一件东西你根本不知道是什么,你又怎么去寻找它呢?你凭什么特点把你所不知道的东西提出来加以研究呢?在你正好碰到它的时候,你怎么知道这是你所不知道的那个东西呢?”

这段拗口的对话,直白的来说,表达了上一个矛盾的东西:一个人既不会寻找他所知道的东西,也不会寻找他所不知道的东西。也就是说:他不会寻找他所知道的东西,因为他已经知道了;他也不会寻找他所不知道的东西,因为他不知道要寻找什么。 这就是所谓的美诺悖论。一个直观上明显不成立,却又在逻辑上仿佛无可反驳。

历来关于这个悖论的反驳,无外两个论点:其一是,经验的积累会被动的扩展认知,其二是,知识是普遍联系的,且是可渐知的。这两个论点,恰恰是人类认知的根本方法。正是这两个方法,让物我对立得以统一。这个方法给出了人类认知最为关键的启示,那就是:经验引导知识,知识相互联系;由经验点燃知识框架,进而基于框架完成整合认知。是谓 “经验框架认知学习法”

经验之说

在心理学领域,学习被定义为:由经验引起的个体行为相对持久的变化。在这里,经验被认为是学习唯一途径。对于实践来说,这样的定义太过于笼统,不具可执行性。反观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更有操作性。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,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、概括和包容水平,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。很明显,先行组织者又过于局限,可纳入的东西太少了。

当我们反思自己的认知过程,经验总是在我们开始学习任何新事物之前,或多或少的存在于我们的过往的经历中了,只是有些时候,我们能够直接的发现它。有些时候,我们无法自行发现,这个时候,最好不要急着学习新事物,先去激活经验吧。

经验是认知最好的催化剂,没有经验为基础的学习,一切都是以抽象形式进行加工的,很容易认知过载。且由于语言本身歧义性及信息传递过程的损耗,经常发生误解或认知偏差,如果没有经验为之校正,将一错再错,形成更多的所谓迷思概念

所以,经验先行,而后认知。

经验可以是:文字材料、动手做、参观、观察、模型等等,尽量全面、真实和直观,避免抽象。

知识之网

知识是普遍联系的,仿佛一张巨大的网。在近代学科划分之前,知识被看成一体的,教育的主旨是“博雅”。后面由于知识的爆发,人脑已经力不从心,只好划分出各种学科,把原本一体知识人为的分割成一块一块的。时间久了,这种人为的东西,也便成了自然的。如今,如果有谁把化学和哲学放在一块讨论,仿佛是个笑话。但是这是不对的。知识只是一张网,一张巨大的网。人类有限的精力,只能在这张网的隅摸爬滚打,知其一二。

在知识之网中,每一个新的知识都和其他知识关联,从而形成局部的知识框架。在学习新知识时,如果能够尽早地建立知识框架,那么学习过程将会容易很多。因为在知识框架下,所有的内容都有找到合适的位置,从而整合到知识框架中,丰富并强化知识框架。这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表达的核心思想。

良好的知识框架应该经验引发,并用经验加以具化;之后,在逐步用新知识具体知识进行丰富(横向)、扩展(纵向)、深化(深度),从而形成理实具备的认知结果。在这个强大的网络中,知识普遍联系,知识的提取和应用将更加容易实现。

经验框架认知学习法

经验先行,构建初步的知识框架,经过持续地丰富、扩展和深化,形成普遍联系的认知结果。这一有效而根本性的学习方法,谓之 “经验框架认知学习法”

此学习方法之微妙,妙不可言,下回分解。